腸胃里的故鄉(之二)麥黃杏黃,麥客開鐮
□葛水平
麥黃杏黃時貨郎的背褡里裝了女人的等待,一旦他的撥浪鼓搖響,女人和娃娃就搶先站在了村莊當央。這時節村莊里的勞力準備開始下地割麥了,成群結隊的麥客從一座村莊割往另一座村莊。女人們從貨郎的背褡里用雞蛋換下針線,就為了給自家漢子做一副厚實的墊肩,
五六層布的墊肩,它的形狀是半橢圓形的,有十五公分左右寬窄(后寬、左右寬、前窄),中間一個圓洞比脖頸大一些,圍著人的肩膀轉一圈,前面兩邊各有一根細繩,用來系在脖子前面防止滑落。
“麥客”在麥熟時節外出替別人收割麥子,俗稱“趕麥場”。
麥客的存在緩解了廣大農村在夏收時節面臨的時間緊、任務重與人手不足的困境。
由北向南,由南返北,像候鳥一樣遷徙游走的麥客,一把鐮刀,一路收一路走,等麥客走到自家門前,自家的麥子也熟了;另一部分是早熟區的農民等自家收割完后便前往相對晚熟區收割。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成群結隊,其中有兄弟同行,還有父子同行甚至夫妻相隨,用汗水換取微薄的收入,以補家庭短缺或尋找生路。
在農業機械化時代,因其是機械收割也被稱為“鐵麥客”,“機械麥客”。
生活中的勞動者是一些知足者,他們在收獲中獲得平凡簡樸的幸福。能夠領受時節贈與的人是有福人,在時間里守候那些恒常的自然規律,只有勞動可獲得最實在的安寧。
吃面人種麥子,麥子卻是引進的外來作物。
植物遺傳學和考古學研究表明,栽培小麥起源于西亞。黃河流域雖有小麥的親緣植物小麥草的分布,但迄今未發現野生的二粒小麥。
中原數以千計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未發現麥作遺存。
最早的麥作遺存發現于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溝墓地中,距今約3800年。墓主頭側的草編小簍中有小麥隨葬。一個頭戴氈帽,身裹毛布或毛毯,腳穿羊皮靴,木質葬具上覆蓋牛皮,并且牛羊角隨葬,他是一個以經營畜牧業為主,并開始使用土地種植小麥的人。
孔雀河谷發現了麥物遺址,同時出土了大型磨麥器。
成書于戰國時代的《穆天子傳》記述周穆王西巡時,沿途部落大都以麥為獻,帶回中原種植。
羌人自古活躍在中國西部,在商代即與中原有密切的聯系,周代這種關系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。
《漢書趙充國傳》中也談到麥是羌人的主要糧食作物。
麥客收割走了麥地里的麥子。凌晨月明清澈高遠,黑黝黝的山巒,拾麥人急慌慌出門。收割后的麥地空闊,新麥的香撲臉而來,一寸一寸拾過去,運氣好時撿拾下的麥子相當于一年一口人的新麥口糧。
北方人幾天不吃面便覺得心焦難耐,一日少一頓面,在老人眼里,熟悉于心的日子已經過得不成樣子了。
沒面吃,日子完全沒了架勢。
沒面吃總可擾亂富貴,做面的女主人便覺得空落落的,虛弱、酸楚,哪兒哪兒都不敢和人家有面吃的人比。端著碗不敢去串門兒,跟打麥場上閑著的連枷似的,麥子可是一家子的細水長流哇!
童年時地少,或者說地不產糧,麥子少得可憐,吃面總要摻雜一些雜面,能吃一頓精白面,家里不知道藏糧該有多少。
我最喜歡的面不是精細面,是三合面。漿水哨子,七十年代的“為人民服務”大海碗, 坐在自家的土窯炕上,邊吃面邊聽媽嘮叨,“吃飽飽的,出門在外吃不上媽的手搟面了?!?/p>
世界那么大,陽光那么好,成長是多么不開心的事啊,那時雖然十幾歲的年齡,自小常想長大事,長大是要離家的,家是爸媽灶前揚眉與低首之間的幸福,在家的日子就是蒙著爸媽的開恩,想吃面,不動手一碗面來了。出門人,就算一碗面舉案齊眉在眼前,可那面里頭再沒有了爸媽的嘮叨,再好吃的面都顯得寡淡了。
不管是以前和現在,足夠的膽量和勇氣給到地里,地總會給你豐收的喜悅。麥子收成不好的季節,鄉下人用雜糧做面。
炕鋪上的面盆里放著擠成棗樣大小的劑子,一雙巧手從兩頭搓起,成細若香頭的面魚,若是抬頭望見日頭高過窗欞了,來不及搓面魚魚的主婦,便捏成很薄的高粱紅面殼殼。要么掰成塊加菜拌食、要么切條,用雞蛋、酸菜炒食。
下地人進了院門,嗅著那一股香,甚囂塵上般垂涎。
過去村里孩子玩餓了,取一個紅面殼殼,在里邊倒一點鹽醋,滴一點食油,從邊上掰一塊蘸點鹽醋吃,吃到最后,鹽醋、殼殼來個一口香,老百姓叫“油鹽蘸捻魚窩窩”。
一般家庭主婦能用 小麥粉、高粱面、豆面、蕎面、莜面做幾十種,如刀削面、拉面、圪培面、推窩窩、灌腸等。
到了日子深處,做面人更是花樣翻新,目不暇接,那真是一面百樣,一面百味的境界啊。
面按照制作工藝來講,有蒸制、煮制、烹制。有據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種之多。蒸、煎、烤、炒、燴、煨、炸、爛、貼、攤、拌、蘸、燒。
不說別的,僅饅頭一說就有:花卷、刀切饃、圓饅、石榴饃、棗饃、麥芽饃、硬面饃等。
《事物紀原》里說:諸葛亮為了代替人頭祭瀘水發明了饅頭。
《三國演義》第九十一回中,諸葛亮征南勝利班師,至瀘水設祭。當地土人說,須依舊例,殺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為祭,但諸葛亮卻“喚行廚宰殺牛馬,和面為劑,塑成人頭,內以牛羊等肉代之,名曰‘饅頭’”。以此來看,似乎“饅頭”之名始自諸葛亮。不僅《三國演義》有如此說法,明朝郎瑛所撰《七修類移》說:“饅頭本名蠻頭?!碑斈曛T葛亮親自率兵征伐割據于云、貴一帶稱霸的孟獲,七擒七縱。叛亂既平,不忍心殺人祭瀘水,用面饅頭代替。
饅頭開始成為宴會祭享的陳設品。晉以后有一段時間,古人把饅頭也稱作“餅”。唐以后,饅頭的形態變小。宋時饅頭成為讀書人經常食用的點心,就不再是人頭形態了。一直到清代,饅頭的稱謂出現了分野: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,有餡者為包子,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“面兜子”,無餡者也有稱作“大包子”的。
我比較喜歡南方對有餡饅頭稱作“面兜子”的叫法,形象、生動,裝了貨,一兜之隔,如沐春風。
蒸饅頭蒸出了山西面塑。
麥子面經過揉面、造型、籠蒸、點色而成。配合歲時節令祭禮或上供,如“棗山”在祭祀神靈之中,還寓意“早生貴子”。用于清明節的“飛燕”花饃,既是掃墳祭禮的用品,也表示春燕飛來,陽光明媚。
童年時過年就為了正月里走親戚。
從正月初二開始,鄉村的土路上行人趕會似的,胳膊挽著荊條籃子,籃子里裝了饃,月初走到月尾,自己家的饃走了一個月親戚又繞回來了,唯一留下的記號是白膜上長出了霉點,那是青霉素呢,鄉人說。
年把人過老了。
刀鋒似的歲月,摧殘人的容顏和力氣,還想著從前過年呢,調轉一下身,發現母親站在案板前已經直不起腰身了。